47歲的歐巴馬當選了美國第一任黑人總統。他勝選的原因、和未來美國的方向,是基於以下的價值。這些價值,值得跟美國同樣處於亂局的台灣各界領導人思考。
1. 不看經驗,但求改革
當經驗豐富的布希在伊拉克騎虎難下,當經驗豐富華爾街把全球金融玩完,改革(Change),變得比經驗重要。歐巴馬當然缺乏經驗,但正因為他缺乏經驗,他能超越20世紀的思維。民主黨初選期間,希拉蕊主打「經驗牌」,競選班底都是他老公的親信,募款對象是曾捐款給他老公的肥羊,募款方法仍是菁英的雞尾酒會,當他們酒酣耳熱之際,歐巴馬用了一批年輕人,悄悄地建立起史上最大的網路捐款機制,最後他從網路上募到的小額捐款,以及捐款後面代表的選票,遠超過希拉蕊,和之後的麥肯。
網路已出現近20年,新一代的選民和消費者從小在網路上長大。網路的文化是公開、分享、合作、體驗,靠群眾,不靠菁英。20世紀那種天縱英明、由上到下、命令宣告、強勢動員的溝通方式已經不靈了。越早能體會到這點的候選人和經理人,越可能在市場中獲勝。
2. 不論顏色,但求整合
本身就是黑白混血的歐巴馬能贏,因為他能超越自己的種族和黨派,所以最後贏了白人、獨立選民,甚至共和黨員的票。
20世紀的選舉,講究的是壁壘分明的意識型態,21世紀不來這套。麥肯輸,輸在他停留在20世紀。他只見了佩林兩次面就選她做副手,完全是因為保守派的佩林能鞏固共和黨的基本盤。他曾兩次投票反對布希對富人減稅,競選時為了討企業界歡心,卻主張減稅應該永遠執行。為了勝選,他放棄了原本超越黨派的形象,向基本教義派靠近。
21世紀,講究的是超越黨派的整合。歐巴馬1990年在哈佛大學法學院贏得競爭激烈的校刊社社長的選舉,成為有史以來第一位黑人社長,就是因為他擅長聆聽兩黨同學的意見,以建立共識的方式達成決議。在伊利諾州州議員、聯邦參議員任內,雖然是民主黨員,卻毫無意識型態的粗魯或包袱,務實地遊走於左右派之間。當布希在十月初提出金融業紓困方案,歐巴馬奔走於參院替布希拉票。當媒體問歐巴馬對佩林17歲的女兒未婚懷孕的看法,歐巴馬沒有落井下石,反而寬厚地說:「我媽媽懷我時也只有18歲。」
在勝選當晚的演說中,歐巴馬引用林肯的話,來感召沒有投他的選民。林肯因為要終結黑奴制度而引發南北戰爭,曾對反對他的南方人民說:「我們不是敵人,而是朋友。雖然信念的不同會讓我們的兄弟之情緊繃,但我們不能讓這兄弟之情斷裂!」
150年前林肯的話,完全適用於今日的台灣。至於半年前歐巴馬自己發表的種族問題演說,更令我們感同身受。他對不同膚色的選民說:「我們或許有不同的背景,但有相同的希望。我們也許外表不同、來自不同的地方,但都想前往同一個方向。那方向就是為我們的子孫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
美國的立國精神是容忍異己、擁抱多元。這種精神在網路普及、百花齊放的21世紀更為重要。歐巴馬因此而贏,我們台灣人,是否ready?
3. 不當大哥,當協調者
歐巴馬和麥肯政見最大的不同,在於外交政策。麥肯贊成攻打伊拉克,主張美國應維持強大軍力,繼續「領導」全世界對抗伊朗、俄羅斯等國。
歐巴馬反對出兵伊拉克,主張美國應放棄老大哥的姿態,與友邦和敵營協調。他願意不預設立場地與伊朗等國領導人溝通,被麥肯,甚至之前的希拉蕊批評為天真軟弱。
但歐巴馬的想法比較適合這個時代。在21世紀,世界是平的,小小的蓋達組織就可以運用宗教情緒和資訊科技把美國搞到雞犬不寧。這個時代,衝突會像爆米花一樣四面開花,防不勝防。沒有任何國家可以當老大,沒有任何戰爭有贏家。
未來世界的權力平均分散在美國、歐洲、俄羅斯、中國、中東,和巴基斯坦的山洞。20世紀雙邊冷戰、或一國獨大的局面都已經過去。21世紀是多邊牽制、且互相依賴。未來美國最怕的不是俄羅斯或中國,而是賓拉登可能藏匿的巴基斯坦。目前巴基斯坦執政的是親美政權,但一旦回教激進派掌權,誰知道他們會用國內100個核子彈頭做些什麼?美國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已經疲於奔命,還要再打巴基斯坦嗎?
未來世界需要的,不是老大哥,而且協調者:態度務實、身段柔軟、願意聆聽、協調、合作、談判。這不是天真軟弱,這是在新時代生存的必要條件。
4. 不搞激情,冷靜穩定
歐巴馬因為「酷」而當選。他的「酷」,不只因為長相或口才,更在於他的個性。歐巴馬與麥肯辯論,老神在在的卻是歐巴馬。大他25歲的麥肯,講話時總不時露出激動、不耐、尖酸、大家長的表情。
麥肯的支持者罵歐巴馬是回教徒、恐怖分子、不愛國,甚至冒出種族歧視的字眼。歐巴馬從不用受害者的形象悲情回應,卻也不逃避種族這個敏感的議題。他在3月發表了一篇美國有史以來最深刻的種族問題演說,同時感動了黑人和弱勢的白人。他不製造或操弄族群情結,因為他了解危害美國最大的恐怖主義、金融危機,和地球暖化等問題,是不分黑白的。
歐巴馬的「酷」常被批評成軟弱或冷漠。民主黨傳統在外交上採取和平政策,歐巴馬當初反對出兵伊拉克,如今提出撤軍時間表,都加深這種印象。
但他並不為了扭轉這種印象,刻意地好勇鬥狠。選戰中的惡毒攻擊,他幾乎打不還手罵不還口。平和的個性讓他不會隨外界聲浪起舞,專心做自己認為對的事。
歐巴馬的競選總部的名言是:「別跟歐巴馬歇斯底里」("No Drama with Obama")。意思是歐巴馬不搞煽動、悲情、做秀、惡鬥那一套,競選班底請不要出這類的主意。
在資訊爆炸,自殺炸彈也爆炸的時代,美國人揚棄了激情牛仔布希和他的繼承人麥肯,選擇了冷靜溫和的歐巴馬,也許他們學到中國人以柔克剛的道理。
我們自己,是否早已忘記?
5. 回歸基本,經濟和教育
雖然恐怖攻擊的威脅如影隨行,但人民最關心的還是經濟和教育。歐巴馬和民主黨,主張增加富人的稅負來換得一般民眾的減稅,並主張改善國民教育的品質。這兩項民生政見打動了人心。麥肯的長處是軍事和外交,對經濟和教育的關心和政見都有限。他和布希一樣,繼續用恐懼做為籌碼,要民眾把票投給國防和外交上較強硬的共和黨。這策略在2004年有效,這次已經不靈。
總統當然要管國防與外交,但一般老百姓,不管在台灣或美國,最關心的還是填飽肚子。真正的國家大事,其實都是民生小事。誰能解決基本問題,誰就贏。歐巴馬當選後第三天就提出新的經濟振興方案,顯示出他搞得清總統的優先順序。
歐巴馬當然有缺點,他缺乏經驗,過去沒有政績。選民投他,與其說是投他這個人,不如說是投他代表的價值,與其說是投他現在的政見,不如說是投他這些價值可能創造的未來。
這是一個新時代,有新的危險和機會,於是需要新的作法和思維。目前台灣各行各業的領導人,想法和地位大多鞏固在20世紀。麥肯的敗選、歐巴馬的勝利,對我們來說不只是一則國際新聞,而是一計當頭棒喝。這是2008,很多人卻還活在20世紀。台灣藍綠的兄弟姊妹、老闆夥計們,我們準備好Change了嗎?
◎刊載於 2008 / 11 / 05 出刊 409 期《天下雜誌》
=======================================================
可能有人覺得這是一篇政治味道濃重的文章,但我真的覺得寫得很中肯。
文中還有提到:歐巴馬和民主黨,主張增加富人的稅負來換得一般民眾的減稅,並主張改善國民教育的品質。
坦白說,這很基本,卻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沒有麵包的時候回教徒基督教徒或道教都是一樣的,宗教跟立場都只是一種觀念跟環境的養成,然而對於維持基本生活需求並不會因為宗教種族信仰而有所不同,有差別的只在於有錢人跟窮人的分化。
布希為什麼看不到麵包的重要性??
因為他沒有經歷過撿別人的舊衣服穿、沒有經歷過需要縮衣節食的日子、也沒有過過所謂月底窮對於每筆支出需要斤斤計較或者有一餐沒一餐的生活。
可能對有"家世背景"的人來說擴張版圖遠比吃飽穿橠來的重要,所以就會有我們聽到"何不食肉麋"的有趣典故出現XD
"未來世界需要的,不是老大哥,而且協調者:態度務實、身段柔軟、願意聆聽、協調、合作、談判。這不是天真軟弱,這是在新時代生存的必要條件。"
這句話真的寫得得很生動,坦白說這真的要有點FU才有辦法體會。而且協調並不代表軟弱或退居第二線推別人當擋箭牌(這叫做死道友不死貧道嗎XDD)。
其實我一開始也不是很懂,好像從小到大社會教我們的就是要夠強壯才能夠生存,可是老實說現在並不是軍閥當道槍桿子出英雄的年代,很多人是吃軟不吃硬,蠻幹胡幹只會害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