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937 詞/曲 張穆庭
一扁舟,橋下輕滑過
老船工,道盡長江愁
多年後,舊地尋芳蹤
人去樓空,意悠悠
楓橋過,但見雨花樓
渡江口,傷痛泣訴說
牆垛破,遍地滿瘡孔
化歸塵煙,雨水落
這些年,我哭過一夜又一夜
舊相片,我翻過一頁又一頁
閉上眼,想起你的從前
這世界,已離我太遙遠
一轉眼,場景又染紅一整片
望著天,喚不回曾經的誓言
說再見,短短的一瞬間
閉上眼,幸福只剩殘缺
================================沒有正式發行的曲子,卻造成兩岸三地爭相下載傳唱,
二十五歲的新生代台灣學生,
用音樂和文字,道盡一位老船工的滄桑與回憶。
1937年,對很多人來說,也許太遙遠,也許早已不復記憶,
但,對某些人來說,1937卻是心中最沉痛的記憶。
「一扁舟,橋下輕滑過;老船工,道盡長江愁;多年後,舊地尋芳蹤;人去樓空,意悠悠……」
多年前,老爺爺曾是一位船伕,曾經不顧家裡的反對,和一位女孩相戀;
曾經偷偷的載著女孩,在秦准河上看著日升和日落;
曾經,在南京城內的牆面裡,珍藏著他們彼此傳遞深情的書信;
也曾經,與女孩在城門下許下將來一定要在一起的心願……
一場世紀的浩劫,男孩因去外地撐船,逃過了震驚世人的南京大屠殺,
但卻從此與女孩失散,當男孩再回南京城時,一切早已如隔世。
「楓橋過,但見雨花樓;渡江口,傷痛泣訴說;牆垛破,遍地滿瘡孔;化歸塵煙雨水落……」
這本書,紀錄的不只是一道不可抹滅的歷史傷痕,更是一段發生大時代中的淒美愛情故事,
過去,它藉由音樂,將感動帶到每個人的心中;
現在,它將藉由文字,替老爺爺述說出他心中難以撫平的傷痛。
----------------------------------------------------------------------------
作 者 介 紹
關於 張穆庭
1979年,出生於台北士林。
四年前,在前往北京參加一次學術交流活動中,遇見一位經歷過南京大屠殺的九旬老人,
老人親口對他說出了他年輕時的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
四年後,他自費花了一百二十多萬,將老人的故事寫成了「1937」這首歌曲,
並且拍成了一段長達四分多鐘的MV,在網路上掀起了熱烈的討論,
立刻成為單日下載量最高的單曲,但他卻堅持這張CD只能義賣,
義賣所得的款項全數捐贈「財團法人台北市婦女救援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他分文不取。
他是張穆庭,一位目前還就讀台灣大學音樂所的學生。
他沒有經歷過南京大屠殺,身邊也沒有人是那場浩劫中的受害者,
他只是一位年僅二十五歲,土生土長的台灣小孩。
如果說這樣的創作只為一個理想,或許太沉重了一些,說是因為「感動」反而較為實際。
因為一份感動,他將老人的故事寫成了動人的詞曲;
因為感動,他將故事拍成了MV;
因為感動,他將老人的愛情,化成文字,
讓這承載著過多歷史傷痕,卻又單純的愛情故事,
即便是老人已然逝去,也將永遠流傳下來。
一扁舟,橋下輕滑過
老船工,道盡長江愁
多年後,舊地尋芳蹤
人去樓空,意悠悠
楓橋過,但見雨花樓
渡江口,傷痛泣訴說
牆垛破,遍地滿瘡孔
化歸塵煙,雨水落
這些年,我哭過一夜又一夜
舊相片,我翻過一頁又一頁
閉上眼,想起你的從前
這世界,已離我太遙遠
一轉眼,場景又染紅一整片
望著天,喚不回曾經的誓言
說再見,短短的一瞬間
閉上眼,幸福只剩殘缺
================================沒有正式發行的曲子,卻造成兩岸三地爭相下載傳唱,
二十五歲的新生代台灣學生,
用音樂和文字,道盡一位老船工的滄桑與回憶。
1937年,對很多人來說,也許太遙遠,也許早已不復記憶,
但,對某些人來說,1937卻是心中最沉痛的記憶。
「一扁舟,橋下輕滑過;老船工,道盡長江愁;多年後,舊地尋芳蹤;人去樓空,意悠悠……」
多年前,老爺爺曾是一位船伕,曾經不顧家裡的反對,和一位女孩相戀;
曾經偷偷的載著女孩,在秦准河上看著日升和日落;
曾經,在南京城內的牆面裡,珍藏著他們彼此傳遞深情的書信;
也曾經,與女孩在城門下許下將來一定要在一起的心願……
一場世紀的浩劫,男孩因去外地撐船,逃過了震驚世人的南京大屠殺,
但卻從此與女孩失散,當男孩再回南京城時,一切早已如隔世。
「楓橋過,但見雨花樓;渡江口,傷痛泣訴說;牆垛破,遍地滿瘡孔;化歸塵煙雨水落……」
這本書,紀錄的不只是一道不可抹滅的歷史傷痕,更是一段發生大時代中的淒美愛情故事,
過去,它藉由音樂,將感動帶到每個人的心中;
現在,它將藉由文字,替老爺爺述說出他心中難以撫平的傷痛。
----------------------------------------------------------------------------
作 者 介 紹
關於 張穆庭
1979年,出生於台北士林。
四年前,在前往北京參加一次學術交流活動中,遇見一位經歷過南京大屠殺的九旬老人,
老人親口對他說出了他年輕時的一段淒美的愛情故事;
四年後,他自費花了一百二十多萬,將老人的故事寫成了「1937」這首歌曲,
並且拍成了一段長達四分多鐘的MV,在網路上掀起了熱烈的討論,
立刻成為單日下載量最高的單曲,但他卻堅持這張CD只能義賣,
義賣所得的款項全數捐贈「財團法人台北市婦女救援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他分文不取。
他是張穆庭,一位目前還就讀台灣大學音樂所的學生。
他沒有經歷過南京大屠殺,身邊也沒有人是那場浩劫中的受害者,
他只是一位年僅二十五歲,土生土長的台灣小孩。
如果說這樣的創作只為一個理想,或許太沉重了一些,說是因為「感動」反而較為實際。
因為一份感動,他將老人的故事寫成了動人的詞曲;
因為感動,他將故事拍成了MV;
因為感動,他將老人的愛情,化成文字,
讓這承載著過多歷史傷痕,卻又單純的愛情故事,
即便是老人已然逝去,也將永遠流傳下來。
全站熱搜